资讯要闻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动态

养老服务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点击数:702 发表时间:2016-05-30

在政府的下,养老产业已然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各种涉老项目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何建立公平、健康的产业环境,创建鼓励创新的行业氛围,是中国养老产业想要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这些天对于在北京居住长达十六年的山东籍何磊(化名)来说,欣慰的一件事,就是在北京给他父亲找到了一家不错的养老机构。

  “父亲跟我在北京居住已经两三年了,姐姐虽然在山东老家,可年龄也大了,不能长期照顾父亲。我不能让父亲回老家,但现在工作又忙,孩子还在学校读书,没办法才给他选了一家养老机构。”今年已经快50岁的何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像何磊这样的情况,是我国“家中有高龄老人、家庭没时间和精力让其养老”现状的一个缩影,更是在当前生活节奏加快的社会中,多数家庭都会面对的一个共同难题。

  目前,我国城市空巢家庭比率已达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比率也达到38.9%。该怎么养老?去何处养老?事实上,机构养老逐渐成为越来越多子女和老年人的共同选择。

  老龄化加快催动国家扶植养老服务的政策密集落地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22亿,约占总人口的16%;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43亿,约占总人口的10.5%。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2.89个百分点,65周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1.60个百分点。

  根据相关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周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4.8亿,占比将升至36.5%,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将升至49.6岁,我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严重的国家。

  但与庞大的老龄人口相比,我国养老服务设施仍存在巨大缺口。“十二五”期间,我国养老服务床位数为669.8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3张养老服务床位,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随着我国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步入老年期,“421”家庭结构(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渐成主流。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医疗保障的提升,人均寿命不断延长,家庭养老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社会养老体系不健全、养老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让中国人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愈加不堪重负。

  “什么是‘养儿防老’?仅仅是孩子回家看看、帮忙照顾就行吗?”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观点鲜明地指出,养老要解决的是每个人终生自立的问题。政府有责任让两代人收支平衡、让企业税率合理、让个人负担合理、让养老金合理。面对庞大的养老规模,养老服务人才短缺将是长期的问题。

  与此同时,我国出生率的持续下降以及民众预期寿命的持续上升,让我国老龄化进程进一步加速,催生了对养老产业的巨大需求。国泰君安研究报告称,我国养老行业2020年将迎来5万亿元的市场空间。

  民政部副部长高晓兵在第五届中国国际养老服务业博览会上表示,我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将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

  为应对严峻的老龄化压力,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在“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养老作为“健康中国”的一部分,已被提升到国家战略性高度。

  据本报记者统计和梳理,自国务院2013年出台 《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标志性文件后,2014年,国家陆续推出30多项跟进落实的养老产业政策及指导意见,可谓是养老服务政策发布以来取得成效多的一年,而这种趋势也一直延续到去年。

  去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联合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做好养老服务业发展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加大政府投入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确保将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的50%以上用于养老服务业。

  同样也是在去年的4月份,民政部与国家开发银行还联合发布了 《关于开发性金融支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决定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加大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

  在国家政策及养老需求的叠加影响下,养老产业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一大发展主体,正站在大的风口上。

  多管齐下积极破除产业发展障碍

  一边是公立养老机构人满为患、排队待住;一边是私立养老机构门可罗雀、望而却步,造成这两类养老机构冰火两重天的原因并不单一。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养老服务需求正不断增长,但养老产业才刚刚起步,尚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产业链与产品类型标准体系,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生活、安度晚年的需求。与此同时,相应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也相对滞后,养老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仍需加大。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养老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力度,财政、金融、用地、税费、人才、技术及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也在逐一完善并落实。政策的密集落地,无疑将对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养老医疗、养老地产及养老服务等相关领域都将迎来发展良机。

  《中国养老机构发展研究报告》分析认为,未来我国养老机构发展的趋势包括:民办民营养老机构将成为发展主体;机构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一体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小型化、社区化、连锁化将成为养老机构发展的主要态势;养老机构养医结合发展趋势将更加紧密;养老机构服务将向更亲情化、人性化方向发展。

  北京一家从事养老服务行业的老年公寓的负责人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老年人缺的不是钱、吃的和喝的,是家人的关心和探望。其实,真正懂养老产业的人才才是缺乏的。养老产业要健康发展,就需要一大批的人才,包括营养师、社工、养老护理员、志愿者、项目策划者、心理咨询师、运营管理者、护理人才、康复人才等多方面的人才。”

  上述负责人毫不避讳地指出,从现实情况来看,很多养老服务机构或是创业公司,从高层管理者到基层员工,多来自于其他行业。他们仅仅因为对养老产业的憧憬而聚在一起,缺乏对老年人需求的深刻理解;年轻一代很少愿意长期从事养老产业,加上工资待遇、社会地位、职业发展等达不到要求,养老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够;社会化养老机构服务人员更多是下岗职工、农村务工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性差、流动性高。

  尽管依靠社会力量运营养老机构已成趋势,但民营养老机构从成立之初就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投入高、利润低、回报慢、人才缺等因素一度令民营养老机构举步维艰。

  此外,我国养老产业还存在涉及老年人的立法不够完善、老年群体消费观念较为保守、政策落实困难、市场准入门槛仍然较高等问题。

  国内外企业纷纷抢占市场站位与规模

  就在国内养老产业迎来政策密集出台期的同时,“嗅觉”灵敏的从事养老服务业的国内外企业也立马动身。在养老产业迅速成为民间资本热捧对象的同时,保险企业、房地产企业也纷纷涉足,把目光和精力投入其中,并不断探索新的养老模式。尽早抢占能够决定其在养老产业市场的站位与规模、获取养老产业发展的优先控制权,是众多参与企业“心照不宣”的目的。

  然而,目前,进入国内养老市场的外国企业,无论是美国、欧洲、日本等,均陷入和国内机构同样的经营困境。有些企业长期面对低入住率的尴尬局面,并未体现出任何的竞争优势,反而还不如一些本土的养老机构。即便如此,国外养老的发展历程、耳目一新的服务理念,还是值得我们去吸收、提炼与总结的。不要一味地模仿,要在模仿中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创新,带着思想去做养老服务,定会开辟多种养老服务。

  国外一家从事地产企业驻大中华区的执行总监对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信心满满:“未来10年到15年内,中国的养老产业将进入黄金时代。针对中国国情而言,由于中国自身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老年人家庭观念强和未富先老等特点,必须发掘适合中国老年人心理的养老模式。”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养老产业初期和其它新兴产业初期一样,大多倾向于照搬一套成熟的欧美、日、韩、瑞典等国家的养老模式,将其运用到中国。但养老具有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特殊性,涉及到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多方因素。所以,我国养老产业在摸索中逐步积累经验、研究总结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运营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不容忽视。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指出,中国的养老产业发展模式不能一味地参照、照搬或者抄袭瑞典、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成熟期或快速发展期的养老模式,更不能按照这些国家的养老模式去运营。国情的不同及市场成熟阶段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正确的高速列车行驶在错误的轨道上,若不能及时转换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创新模式上,早晚会因违背规律性发展而被淘汰。

  “与其将精力用在一般机构都解决不了的医疗资质、医保审批上,不如多用在研究日常养老服务质量上。医疗很重要,但不是养老的核心。希望我国养老产业能从‘传统家庭养老方式本身没有配备任何医疗保障,但依旧是老年人不愿放弃的梦想’中得到启示。”他说。

  智能化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国的养老服务水平较国家还存在差距,主要是依赖人工管理和服务,不仅服务效率不高,而且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日常护理不到位、应对突发状况能力较弱等问题。

  康壹国际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段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发展智能养老是现代化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现实需要。目前,在发达国家,智能化养老已经在技术上取得众多突破和显著成效。

  比如,日本出现了用电子宠物“监护”老人和建造“智能医院”的做法;美国研发了监测系统服务于众多希望在家中养老的老人;瑞典、丹麦、芬兰等国家的电子技术已广泛应用到老人的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也已经渗透到养老产业的各个领域,养老设施从“硬件化”向“软件化”、养老服务从“传统化”向“科学化”转型。

  段然表示,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清晰地设计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特别提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养老产业中的科技含量,影响着养老产业发展的效率和质量。采用智能化的技术设备,将大大缓解人力资源的压力,提高养老服务的效率,而且能够提供许多“人力做不到、人力做不好、人力不愿做”的服务,使老年人享受到更加科学和针对性的服务。

  段然说:“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中国的智能养老领域,必然会出现BAT级别的公司,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养老产业大有可为,智能养老必将中国养老产业的未来。”

  在政府的下,养老产业已然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各种涉老项目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如何建立公平、健康的产业环境,创建鼓励创新的行业氛围,是中国养老产业想要快速、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那么,如何破解养老产业供给严重失衡的现状,促成养老产业健康发展?业内建议,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新建、改扩建更多的养老院。同时,健全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实现社会保障全覆盖,以制度保障让更多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而无忧。另一方面,要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助等优惠措施,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产业中。

  与此同时,还需加大对私立养老院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降低入院的门槛,使私立养老院不论是在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上,还是收费标准上,都能与公立养老院平分秋色。只有当私立养老院与公立养老院并驾齐驱时,才能有效破解一床难求的养老瓶颈,养老产业这驾“马车”才能负重远行。


版权所有©江西省赣萍商会   技术支持:江西华邦LOGO黑.png

邮编 :330000   电话:0791-88680706     传真:0791-88119670    地址:江西省南昌市东湖区北京西路104号(老省政府对面)如家酒店11楼 备案号:赣ICP备13005044号-1